公告
莱芜信息港(http://www.laiwu666.com/)服务大家,欢迎分享传播!我为人人、人人为我!将为您信息免费推广,现在免费注册会员,即可免费发布各类信息。
关闭
免费发布信息
当前位置: 首页 » 莱芜新闻资讯 » 风俗 » 正文

莱芜

发布时间:2017-11-14 14:29:15
核心提示:莱芜市,莱芜古称嬴、牟,别名钢城,为山东省地级市,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,春秋时期在这里发生过长勺之战,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
 莱芜市,莱芜古称“嬴、牟”,别名钢城,为山东省地级市,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,春秋时期在这里发生过“长勺之战”,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曾在此发动了“莱芜战役”。
莱芜市位于地处山东省中部,泰山东麓,东经117°19′~117°58′,北纬36°02′~36°33′,北邻济南市章丘区,东临淄博市博山区和沂源县,南临泰安市所辖的新泰市,西邻泰安市岱岳区。南北最大距离58公里,东西最大距离56.8公里,总面积2246.21平方公里。距省会济南市112公里。
20世纪60年代是中国重要的冶铁中心,是山东钢铁生产和深加工基地、“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”,并且是“中国生姜之乡”、“中国花椒之乡”和“中国黄金蜜桃之乡”。
莱芜市荣获“国家卫生城市”、“国家园林城市”、“国家森林城市”和“中国优秀旅游城市”,五次荣获“全国双拥模范城”称号
 
 
建制沿革编辑
莱芜,春秋为牟国及齐嬴邑、平州邑地。牟国属于鲁国的附庸国,故址在城东10千米的辛庄镇赵家泉村;嬴邑属于齐国,故址在城西北羊里镇城子县村;平州邑在莱芜西部。
齐长城遗址锦阳关
齐长城遗址锦阳关
秦置嬴县(治所在城子县村),属济北郡。
西汉增置牟县(治所在赵家泉村),又于牟县东北置莱芜县,因治所设在淄水流域的莱芜谷(旧说昔齐灵公灭莱,莱人播流此谷,邑落芜没,故曰莱芜),故名莱芜,故址在淄川东南21.5千米的口头乡城子庄。嬴、牟、莱芜三县同属于泰山郡。
北魏时嬴县治所向东迁移至南文字村。同时撤销设在淄川的莱芜县,其区域北部划入设在淄川的贝丘县,南部分别划入嬴县与牟县。
北齐天保七年(556年),撤销牟县,并入博平县。
隋代开皇十六年(596年),复置牟城县,大业(605-618)初年又并入嬴县。唐贞观元年(627年)撤销
古莱芜装饰图
古莱芜装饰图
嬴县,并入博平县。
唐长安四年(704年),于北魏嬴县故城(南文字村)复置莱芜县。从此,莱芜县治所开始设在莱芜市境内。
元和十五年(820年)又将莱芜县并入乾封县,太和元年(827年)复置莱芜县,治所仍在南文字村,属兖州鲁郡。宋初属兖州鲁郡,继属袭庆府鲁郡。
金代,废除设在莱城的主管冶炼的莱芜监,于大定十二年(1172年)将设在南文字村的莱芜县南迁至莱芜监旧址,属泰安州。
清代属泰安州。1915年属济南道。1925年属泰安道。1928年直属山东省。
1941年,抗日民主政权将莱芜与博山、沂源、新泰的少部分地区合并划为莱芜、莱东、莱南三县,抗战胜利后恢复原貌。
1983年8月,经国务院批准,撤销莱芜县,改设省辖县级市,由泰安市代管。1990年将新泰市的寨子乡、沂源县的黄庄镇划归莱芜市管辖。1992年11月,经国务院批准,莱芜市由县级市升为地级市,辖莱城、钢城两个区,30个乡镇、办事处。[3] 
行政区划编辑
2000年12月,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,莱芜市将所辖30个乡镇、办事处,合并调整为4个办事处、14个镇、1个乡。
2002年,莱芜市总面积2246.21平方千米,总人口1238763人。辖5个街道、14个镇、1个乡,101个管理区,1070个村(居)委会,1282个自然村。其中:莱城区面积1906.87平方千米,人口1004123人,辖4个街道、11个镇、1个乡,共有90个管理区,906个村(居)委会,1085个自然村;钢城区面积339.34平方千米,人口234640人,辖1个街道、3个镇,共有14个管理区,164个村(居)委会,197个自然村。
2006年6月23日,对莱芜市行政区划作如下调整:
一、将莱城区凤城街道办事处26个行政村和辛庄镇3个行
莱芜
莱芜(8张)
 政村,共29个村划归鹏泉街道办事处管辖。29个村庄分别是凤城街道办事处的东龙崮、南龙崮、前坡、磨山子、近崮、邹家埠、北张家庄、东沈家庄、长安、老鸦峪、孔家庄、姜家庄、傅家庄、大山、小山、侯盘龙、前盘龙、陈盘龙、马盘龙、段盘龙、草沟、汶阳、西陈家峪、中陈家峪、小陈家峪、上陈家峪;辛庄镇的郭家沟、秦家洼、大石家。
二、将莱城区辛庄镇划归钢城区管辖。调整后,辛庄镇行政区域不变,镇政府驻地不变,辖68个行政村,分别是辛庄、东辛庄、下朱家店、杨家横、吕家峪、岔道、上三山、下三山、王响泉、桑响泉、刘响泉、徐家店、上陈、下陈、上河、北王家庄、蔡店、侯家台、前城子、后城子、桑园、百咀红、崖下、大徐家庄、纸坊、坡庄、乔店、后峪、天井峪、赵家泉、兴隆庄、芦城、南埠子、赵家庄、苗家庄、南王家庄、上田庄、培峪、东宋家庄、朱家沟、墨埠、东照临、西照临、于家官庄、北蛇沟、南蛇沟、簸箩、大官庄、东涝坡、东铁车、西铁车、桃科、旋车沟、郎郡、团坡子、傅宅科、砟峪、城岭、石湾子、大沟、裴家庄、南宝台、北宝台、红崖、团圆坡、西泉、北泉、桃峪。[3] 
地理环境编辑
位置境域
莱芜市位于泰山东麓,东经117°19′~117°58′,北纬36°02′~36°33′,北邻济南市章丘区,东临淄博市博山区和沂源县,南临泰安市所辖的新泰市,西邻泰安市岱岳区。南北最大距离58公里,东西最大距离56.8公里,总面积2246.21平方公里。市委、市政府所在地莱城居市境中部,距省会济南112公里。[4] 
? 2017 Baidu - GS(2016)2089号 - 甲测资字1100930 - 京ICP证030173号 - Data ? 长地万方
莱芜
地质地貌
地质构造受鲁中纬向构造及鲁西旋卷构造控制。构造形迹以断裂为主,褶皱次之。地形为南缓北陡、向北突出的半圆形盆地。北、东、南三面环山,北部山脉为泰山余脉,南部为徂徕山脉,西部开阔,中部为低缓起伏的泰莱平原。山地约占莱芜市总面积的67%,丘陵占19%,平原占11%,洼地占3%。境内有大小山头2989个,其中海拔600米以上的41个、海拔200米至600米的227个。北部为泰山余脉,东西走向,自西向东有三平山、香山等。南部为徂徕山余脉,走向与北部泰山余脉大体平行,自西向东有莲花山、大堡顶山等。两山脉诸山皆为山势陡峻、切割强烈的中低山。海拔最高点994米,最低点148.13米。[4] 
河流
境内共有大小沟河404条,98%属于大汶河水系、2%属于淄河水系。长5公里以上的72条,其中牟汶河最长,为64.5公里。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,不足100平方公里的有9条;100平方公里以上,不足1000平方公里的有4条;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1条,即牟汶河。[4] 
气候
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,四季分明,冬季寒冷干燥,春季温暖多风,夏季炎热多雨,秋季凉爽晴朗。2010年莱芜年平均气温13.4℃,比常年平均偏高0.4℃;年降水量707.9毫米,比常年平均偏多12.8毫米,日照总时数2186.5小时,比常年平均偏少257.3小时;年极端最高气温36.7℃,出现在7月30日;年极端最低气温-14.5℃,出现在1月13日;终霜日期3月10日,初霜日期10月28日,无霜期231天。[4] 
自然资源编辑
矿产资源
已发现矿产55种,其中探明储量的22种,矿产地113处。主要有铁、煤、铜、金、花岗岩、石灰岩、白云岩、稀土、辉绿岩、玄武岩、建筑石材、天然石英砂、矿泉水等矿种。煤炭已探明储量43113.6万吨,是山东省重要的煤炭基地。铁矿石已探明储量46393.19万吨,列华东地区之首。[4] 
生物资源
木本植物有71科、177属、471种;畜禽有牛、羊、猪、兔、鸡等,其中瘦肉型莱芜猪为省内优良畜种。[4] 
人口编辑
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
莱芜市常住人口:莱芜市常住人口为129.85万人,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3.35万人相比,十年共增加了6.50万人。增长5.27%,年平均增长0.51%。
家庭户人口:莱芜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4.65万户,家庭户人口为120.40万人,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.70人,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.96人减少了0.26人。
性别构成:莱芜市常住人口中,男性为65.34万人,占总人口的50.32%;女性为64.51万人,占总人口的49.68%,总人口性别比(以女性为100,男性对女性的比例)由2000年的103.22下降为101.28。
年龄构成:莱芜市常住人口中,0-14岁的人口为20.49万人,占15.78%,15-64岁的人口为96.15万人,占74.05%;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3.21万人,占10.17%。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,0-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3.28个百分点,15-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.14个百分点,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
区划地图
区划地图
重上升了2.14个百分点。
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:莱芜市常住人口中,具有大学(指大专以上)教育程度的人数为10.75万人;具有高中(含中专)教育程度的人数为21.08万人;具有初中教育程度的人数为53.14万人;具有小学教育程度的人数为32.78万人(以上各种教育程度的人数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、肄业生和在校生)。
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,每10万人具有大学教育程度的人数由3172人上升为8280人;具有高中教育程度的人数由12722人上升为16232人;具有初中教育程度的人数由39735人上升为40920人;具有小学教育程度的人数由27641人下降为25242人。
莱芜市常住人口中,文盲人口(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的人)为4.76万人,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,文盲人口减少4.05万人,文盲率由8.82%下降为3.67%,下降了5.15个百分点。
人口分布:莱芜市常住人口的地区分布如下:莱城区98.95万人,其中:高新技术开发区8.71万人,雪野旅游区4.16万人;钢城区30.90万人。[5] 
经济概况编辑
2012年,莱芜市实现生产总值(GDP)631.41亿元,比2011年增长11.1%,增速较2011年加快0.5个百分点。其中,第一产业增加值44.2亿元,增长5.9%;第二产业增加值365.2亿元,增长12.3%;第三产业增加值222.01亿元,增长9.7%。人均GDP达到48212元,比2011年增长10.5%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1年的6.7:60.5:32.8优化调整为7.0:57.8:35.2。
2012年城镇新增就业2.2万人,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5302人,困难群体再就业826人;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2.8万人。
2012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2011年上涨1.3%,涨幅较2011年回落2.9个百分点。服务项目价格上涨4.1%,消费品价格上涨0.3%。
2012年各镇(街道)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5.52亿元,比2011年增长27.77%,占莱芜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达36.93%,财政收入过亿元的镇(街道)达到7个;实现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04.15亿元,增长61.93%,镇域投资占莱芜市投资的比重达到91.63%;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3.6亿元,增长25.2%,镇域工业占莱芜市的比重达到33.25%。
农业
2012年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4.2亿元,按可比价格计算,增长5.9%,较2011年提高3.2个百分点。2012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0.29万亩,比2011年增加1.79万亩,粮食总产30.14万吨。
2012年农林水务财政支出6.74亿元,较2011年增长9.84%。
工业
规模以上工业企业(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)达到340家。实现增加值311.57亿元,增长13.11%。其中,轻工业实现增加值25.45亿元,增长22.93%;重工业实现增加值286.12亿元,增长11.07%。钢铁与非钢产业结构由2011年的56.3:43.7调整为52.15:47.85,非钢产业占比提高4.15个百分点。
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03.46亿元,比2011年增长6.12%;实现利税34.22亿元,利润6.6亿元,分别比2011年下降51.24%和84.7%。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55.97%,比2011年回落15.71个百分点;工业产品销售率98.43%,比2011年回落0.51个百分点。
固定投资
2012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41.06亿元,增长23.5%。新开工项目410个,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33个,比2011年增加222个。从隶属关系看,省及省以上单位完成投资29.59亿元,同比增长48.4%;地方单位完成投资411.47亿元,同比增长22%。从资金来源看,民间投资完成347.12亿元,增长13.7%,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78.7%,比2011年下降8.5个百分点。
规模以上投资中,第一产业完成投资7.65亿元,同比增长125.7%;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03.18亿元,同比增长45.2%;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30.23亿元,同比增长15%。三次产业投资比重由2011年1.0:59.6:39.4调整为1.73:68.74:29.53。工业完成投资302.35亿元,同比增长55.6%,其中工业技改投资141.96亿元,同比增长36%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61.57亿元,同比增长101.1%。
其他
2012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8.05亿元,增长15%。分行业看,批发业完成19.42亿元,增长15.1%;零售业完成184.19亿元,增长15.01%;住宿业完成2.2亿元,增长14.1%;餐饮业完成22.23亿元,增长14.44%。
2012年进出口总额21.28亿美元,同比下降40.6%。
2012年新批利用外资项目18个,合同利用外资21059万美元,增长4.9%;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2006万美元,增长19.9%。
2012年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2.02亿元,增长7.1%。
2012年年末,莱芜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719.24亿元,比年初增加114.41亿元,同比增长18.89%。
莱芜市保险机构26家,2012年实现保费收入13.47亿元,增长7.82%。
社会事业编辑
科技教育
2012年承担实施省以上科技计划项目51项,争取无偿资金6500万元,获省以上科技进步奖6项。2012年专利申请量1980件,其中,发明专利400件;专利授权量1913件。
新建院士工作站4家,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22家。
2012年2012年年末莱芜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27所。其中,高等学校2所,普通中学55所,小学155所,中等职业学校14所,特殊教育学校1所;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人数17.5万人。2012年年末莱芜市共有幼儿园373所,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达到100%。小学、初中入学率均保持100%,巩固率小学100%,初中99.9%。
学校
  
本专科学校
普通中专职业学校
莱芜职业技术学院
莱芜市职业中专
莱芜技师学院
莱芜市长勺职业中专
新汶矿业职工大学
莱芜市卫校
莱钢广播电视大学
莱芜市旅游学校
山东广播电视大学莱芜学院
莱芜赢城职业技术学校
文化事业
2012年2012年年末莱芜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,群众艺术馆2个,文物保护管理机构2个,乡镇文化功能区10个,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圈50个,农村文化大院100个,市级公共图书馆1个,总藏量21.8万册。
莱芜梆子:又名“莱芜讴”,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。
莱芜三辣:莱芜生姜、大蒜、鸡腿葱与莱芜大红袍花椒并称为莱芜“三辣一麻”。1998年莱城区被命名为“中国花椒之乡”。
莱芜锡雕:莱芜锡雕,又称西关村王家锡雕,山东省省级文化遗产。
卫生医疗
2012年2012年年末莱芜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294个(不含村卫生室),其中医院(卫生院)39个。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床位6151张;卫生技术人员(不含村卫生室、诊所)6632人,其中,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2878人,注册护士2483人。每千人拥有床位4.87张、卫生技术人员5.25人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43处。
城市建设
2012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8亿元,比2011年增长11.8%;市区建成区面积81平方公里。更新改造道路面积9.43万平方米,2012年年末实有道路面积达到1368.6万平方米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3417公顷,覆盖率42.19%,人均公园绿地18.49平方米。居民家庭用气普及率99.86%,天然气供气总量4368.26万立方米,其中,家庭用气1369.76万立方米。供热面积达到1129万平方米。城区供水日综合生产能力25.50万立方米,供水总量4533万吨,污水日处理能力10.5万立方米。
社会保障
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589元,比2011年增长13.1%。城镇居民人均家庭总收入30698元,其中,工资性收入25225元,经营性收入1156元,财产性收入765元,转移性收入3552元,分别增长6.05%、46.41%、13.49%、58.99%。农民人均纯收入10887元,比2011年增长13.1%。其中,工资性收入5205元,增长13.11%;家庭经营收入5061元,增长14.76%;财产性收入122元,增长1.42%;转移性收入500元,增长1.06%。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.44:1。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5664元和6093元,分别增长10.17%和17.29%。城镇居民人均现住房总建筑面积达38.18平方米;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9.68平方米。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2.84%和36.11%。
莱芜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6.4万人,增加1.6万人;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3.7万人,增加1.2万人;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5.9万人,增加0.3万人;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6.7万人,增加0.6万人。城镇医疗保险实现市级统筹,参保人数达41.4万人,增加1万人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6.4万人,参保率达到99%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,参合率达到99.8%。
2012年年末莱芜市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9507人,增长0.4%;2012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3191.2万元,增长35.8%;月人均保障标准240元,比2011年提高50元。2012年年末莱芜市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31040人,增长5.62%;2012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4424.9万元,增长45.73%;年人均补差100元,提高20元。2012年发放农村五保供养金1023万元,增长17%,农村五保对象供养率达到75.3%。2012年年末莱芜市共有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63个,比2011年增加1个;床位6276张,增长2.6%;收养5168人,增长0.4%。社会福利企业40家,安置残疾人员2002人。
交通编辑
莱芜位于齐鲁大地的中部,京沪高速、青兰高速、滨莱高速、莱泰高速、国道205过境。
莱芜东火车站,位于大桥路北首,只有泰山——淄博往返普客经停莱。
莱芜市长途汽车站,位于市区顺河大街,已开通省内外的客运线路达187条。
 
 
 
[ 新闻资讯搜索 ]  [ 加入收藏 ]  [ 告诉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违规举报 ]  [ 关闭窗口 ]

 
同类图片新闻
 
0条 [查看全部]  相关评论
 
莱芜版权与免责声明
莱芜推荐图文
最新分类信息
 
网站首页 | 关于我们 | 联系方式 | 使用协议 | 版权隐私 | 网站地图 | 排名推广 | 广告服务 | 积分换礼 | 网站留言 | RSS订阅| 站点地图